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

貧賤之知不可忘 糟糠之妻不下堂

因謂弘曰
諺言 貴易交 富易妻 人情乎?

弘曰
臣聞 貧賤之知不可忘 糟糠之妻不下堂
(後漢書 宋弘傳)


前世五百次的回眸  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

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

蘇軾讚美歐陽修


自歐陽子出,天下爭自濯磨,以通經學古為高,以救時行道為賢,以犯顏納讀為忠。
(蘇軾《居士集敘》)

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

家訓(顏氏、曾國藩、朱子)

家訓,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它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、齊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。
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,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。因為,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,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範來約束家族中人,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。
自漢初起,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漸豐富多彩。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,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,成為修身齊家的典範。例如一粥一飯,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,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。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、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。當中,最為人稱道的名訓,如顏氏家訓、朱子治家格言等,至今膾炙人口。
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重,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節義、教導禮儀廉恥。此外,提倡什麼和禁止什麼,也是族規家法中的重要內容,如:節儉當崇邪巫當禁等。
簡言之,每個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規家訓。家譜中較為常見者,大致包括了以下內容:
()、注重家法、國法
()、和睦宗族、鄉里
()、孝順父母、敬長輩
()、合乎禮教、正名分
()、祖宗祭祀、墓祭程式
()、修身齊家
 
 

 
 
《顏氏家訓》目錄
序致第一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教子第二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兄弟第三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後娶第四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治家第五
風操第六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慕賢第七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勉學第八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文章第九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名實第十
涉務第十一          省事第十二          止足第十三          誡兵第十四          養心第十五
歸心第十六          書證第十七          音辭第十八          雜藝第十九          終制第二十

 
 
《曾國藩家訓》
八字:家中兄弟子侄,惟當記祖父之八個字,曰:"考、寶、早、掃、書、蔬、魚、豬"
八本:餘日記冊中又有八本之說,曰:"讀書以訓詁為本,作詩文以聲調為本,事親以得歡心為本,養生以戒惱怒 為本,立身以不妄語為本,居家以不晏起為本,作官以不要錢為本,行軍以不擾民為本。"此八本者,皆餘閱歷而確把握之論,弟亦當教諸子侄謹記之,無論世之治亂,家之貧富,但能守星岡公之八字與餘之八本,總不失為上等人家。
修身十二款:
1、主敬:整齊嚴肅,無時不慎。無事時心在腔子裡;應事時,專一不雜,如日之升。
2、靜坐:每日不拘何時,靜坐半時,體驗靜極生陽來複之仁心,正位凝命,如鼎之鎮。
3、早起:黎時即起,醒後不沾戀。
4、讀書不二:一書未點完,斷不看他書,東翻西閱,徒循外為人,每日以十葉為率。
5、讀史:丙申購二十三史,每日讀十葉,雖有事不間斷。
6、謹言:刻刻留心,是工夫第一。
7、養氣:氣藏丹田,無不可對人言之事。
8、保身:節勞節欲節飲食,時時當作養病。
9、日知其所亡: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。分德行門、學問門、經濟門、藝術門。
10、月無忘所能:每月作詩文數首,以驗積理之多寡,養氣之盛否,不可一味眈著,最容易溺心喪志。
11、作字:早飯後作字半小時,凡筆墨應酬,當作自己功課,不留待明日,愈積愈難清。
12、夜不出門:曠功疲神,切戒切戒
 
《朱子家訓》
黎明即起,灑掃庭除,要內外整潔。
既昏便息,關鎖門戶,必親自檢點。
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;半絲半縷,恒念物力維艱。
宜未雨而綢繆,毋臨渴而掘井。
自奉必須儉約,宴客切勿流連。
器具質而潔,瓦缶勝金玉;飲食約而精,園蔬愈珍饈。
勿營華屋,勿謀良田。
三姑六婆,實淫盜之媒;婢美妾嬌,非閨房之福。
童僕勿用俊美,妻妾切忌豔妝。
祖宗雖遠,祭祀不可不誠;子孫雖愚,經書不可不讀。
居身務期質樸,教子要有義方。
莫貪意外之財,莫飲過量之酒。
與肩挑貿易,毋佔便宜;見窮苦親鄰,須加溫恤。
刻薄成家,理無久享;倫常乖舛,立見消亡。
兄弟叔侄,須分多潤寡;長幼內外,宜法肅辭嚴。
聽婦言,乖骨肉,豈是丈夫;重資財,薄父母,不成人子。
嫁女擇佳婿,毋索重聘;娶媳求淑女,勿計厚奩。
見富貴而生諂容者,最可恥;遇貧窮而作驕態者,賤莫甚。
居家戒爭訟,訟則終凶;處世戒多言,言多必失。
勿恃勢力而淩逼孤寡;毋貪口腹而恣殺生禽。
乖僻自是,悔誤必多;頹惰自甘,家道難成。
狎昵惡少,久必受其累;屈志老成,急則可相依。
輕聽發言,安知非人之譖訴,當忍耐三思;
因事相爭,焉知非我之不是,須平心暗想。
施惠無念,受恩莫忘。
凡事當留餘地,得意不宜再往。
人有喜慶,不可生妒忌心;人有禍患,不可生喜幸心。
善欲人見,不是真善,惡恐人知,便是大惡。
見色而起淫心,報在妻女;匿怨而用暗箭,禍延子孫。
家門和順,雖饔飧不濟,亦有餘歡;
國課早完,即囊橐無餘,自得至樂。
讀書志在聖賢,非徒科第;為官心存君國,豈計身家。
守分安命,順時聽天。為人若此,庶乎近焉。
 








 

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

顏氏家訓/慕賢第七/顏之推

  古人云:「千載一聖,猶旦暮也;五百年一賢,猶比髆心.」言聖賢之難得,疏闊如此.儻遭不世明達君子,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?吾生於亂世,長於戎馬,流離播越,聞見已多;所值名賢,未嘗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.人在年少,神情未定,所與款狎,熏漬陶染,言笑舉動,無心於學,潛移暗化,自然似之;何況操履藝能,較明易習者也?是以與善人居,如入芝蘭之室,久而自芳也;與惡人居,如入鮑魚之肆,久而自臭也.墨子悲於染絲,是之謂矣.君子必慎交遊焉.孔子曰:「無友不如己者.」顏、閔之徒,何可世得!但優於我,便足貴之.

  世人多蔽,貴耳賤目,重遙輕近.少長周旋,如有賢哲,每相狎侮,不加禮敬;他鄉異縣,微藉風聲,延頸企踵,甚於飢渴.校其長短,覈其精麤,或彼不能如此矣.所以魯人謂孔子為東家丘,昔虞國宮之奇,少長於君,君狎之,不納其諫,以至亡國,不可不留心也.

  用其言,棄其身,古人所恥.凡有一言一行,取於人者,皆顯稱之,不可竊人之美,以為己力;雖輕雖賤者,必歸功焉.竊人之財,刑辟之所處;竊人之美,鬼神之所責.

  梁孝元前在荊州,有丁覘者,洪亭民耳,頗善屬文,殊工草隸;孝元書記,一皆使之.軍府輕賤,多未之重,恥令子弟以為楷法,時云:「丁君十紙,不敵王褒數字.」吾雅愛其手跡,常所寶持.孝元嘗遣典籤惠編送文章示蕭祭酒,祭酒問云:「君王比賜書翰,及寫詩筆,殊為佳手,姓名為誰?那得都無聲問?」編以實答.子雲歎曰:「此人後生無比,遂不為世所稱,亦是奇事.」於是聞者稍復刮目.稍仕至尚書儀曹郎,末為晉安王侍讀,隨王東下.及西臺陷歿,簡牘湮散,丁亦尋卒於揚州;前所輕者,後思一紙,不可得矣.

  侯景初入建業,臺門雖閉,公私草擾,各不自全.太子左衛率羊侃坐東掖門,部分經略,一宿皆辦,遂得百餘日抗拒兇逆.於時,城內四萬許人,王公朝士,不下一百,便是恃侃一人安之,其相去如此.古人云:「巢父、許由,讓於天下;市道小人,爭一錢之利.」亦已懸矣.

  齊文宣帝即位數年,便沈湎縱恣,略無綱紀;尚能委政尚書令楊遵彥,內外清謐,朝野晏如,各得其所,物無異議,終天保之朝.遵彥後為孝昭所戮,刑政於是衰矣.斛律明月齊朝折衝之臣,無罪被誅,將士解體,周人始有吞齊之志,關中至今譽之.此人用兵,豈止萬夫之望而已哉!國之存亡,係其生死.

  張延雋之為晉州行臺左丞,匡維主將,鎮撫疆埸,儲積器用,愛活黎民,隱若敵國矣.群小不得行志,同力遷之;既代之後,公私擾亂,周師一舉,此鎮先平.齊亡之跡,啟於是矣.

註解

一、聖賢難得,當心醉魂迷向慕之。──慎交遊;無友不如己者
 1.播越:《後漢書˙袁術傳》:『天子播越,宮廟焚毀。』李賢注:『播,遷也;越,逸也;言失所居。』
 2.生於亂世,長於戎馬:按《北齊書》卷四十五〈文苑 ‧顏之推傳〉,顏之推生逢戰亂之時代,經歷坎坷,三為亡國之人,南朝梁滅仕北齊;北齊亡入北周;北周終歸於隋。
 
二、世人多蔽,貴耳賤目,重遙輕近。
1.貴耳賤目:按《漢書》卷八十七下〈揚雄傳〉載:『(桓)譚曰:「……凡人賤近而貴遠,親見揚子雲祿位容貌不能動人,故輕其書。昔老聃著虛無之言兩篇(師古曰:「謂道德經也。」),薄仁義,非禮學,然後世好之者尚以為過於五經,自漢文景之君及司馬遷皆有是言。今揚子之書文義至深,而論不詭於聖人,若使遭遇時君,更閱賢知,為所稱善,則必度越諸子矣。』
2.重遙輕近:以「魯人謂孔子為東家丘」為例。按《三國志》卷十一〈魏書˙邴原傳〉裴注引〈原別傳〉云:『(原)欲遠游學,詣安丘孫崧。崧辭曰「君鄉里鄭君,君知之乎?」原答曰:「然。」崧曰:「鄭君學覽古今,博聞強識,鉤深致遠,誠學者之師模也。君乃舍之,躡屣千里,所謂以鄭為東家丘者也。君似不知而曰然者,何?」原曰:「先生之說,誠可謂苦藥良鍼矣;然猶未達僕之微趣也。人各有志,所規不同,故乃有登山而採玉者,有入海而採珠者,豈可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,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!君謂僕以鄭為東家丘,君以僕為西家愚夫邪?」崧辭謝焉。』
3.少長周旋,每相狎侮。――以宮之奇為例。
4.逖聽:《漢語大詞典》〈逖聽條〉載:猶逖聞。(在遠處聽到)常表示恭敬。
5.采聽:收集聽取。《漢語大詞典》〈采聽條〉載:《國語˙晉語六》「風聽臚言於市」三國吳韋昭注:「風,采也。臚,傳也。采聽商旅所傳善惡之言。」
 
三、用其道(言),不棄其人。
1.凡有一言一行,取於人者,皆顯稱之,不可竊人之美。
 
四、此人(丁覘)後生無比,遂不為世所稱,亦是奇事。
1.軍府輕賤,多未之重,恥令子弟以為楷法。――據此可知六朝重門望
2.待蕭祭酒(子雲)之言,而為聞者刮目。
 
五、巢父、許由,讓於天下;市道小人,爭一錢之利。――以羊侃為例。
1.侯甸采衛:《漢語大詞典》〈采衛條〉載:采服和衛服,即《周禮》的采畿和衛畿。《書˙康誥》:「侯甸男邦采衛。」孔傳:「采服二千五百里,衛服二千里。」章炳麟《訄書˙訂禮俗》:「其在成周,周公斥大九州,凡殷世為子男於蠻夷者,一切改隸采衛。」
 
六、以北齊之賢士楊愔與折衝之臣斛律明月為例,說明人才與國政衰亡的關係。
1.略無綱紀:「略」作副詞,皆,全。《漢語大詞典》〈略無條〉載:全無,毫無。《三國志˙蜀志˙趙雲傳》「以雲為翊軍將軍」裴松之注引《趙雲別傳》「趙雲身自斷後,軍資什物,略無所棄。」
2.盧思道〈北齊興亡論〉。――凡有善政,皆遵彥之為;是以主昏于上,國治于下。
3.智調有餘:猶智算、智數(謀術、心計)。《漢語大詞典》〈智調條〉載:漢徐幹《中論˙考偽》「心疾乎內,形勞於外,然其智調足以將之,便巧足以莊之。」
 
七、悲張延雋之威重若敵國,終為群小取代,以北齊滅亡之跡乃啟於此也。
 
(註解錄自中興大學http://web.nchu.edu.tw/~denwu/readbook/read7.htm)

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

三五七言/李白

秋風清,秋月明,

落葉聚還散,寒鴉棲復驚,

相思相見知何日,此時此夜難為情。

入我相思門,知我相思苦,

長相思兮長相憶,短相思兮無窮極,

早知如此絆人心,還如當初不相識。

漢字與飲食



字形左部是一個裝滿食物的食器,右部則是一個坐著(今日的跪)的人此人面向食器,整個字形像一個人靠近食器準備吃飯。即的本義是靠近食器吃飯,說文:即,即食也。


和即字相似,都是人在食器旁,不同的是既字的人形是面背著食器,表示是人剛吃完飯掉頭想離開的狀況,所以其意義是盡,結束,完畢等。廣雅:既,盡。

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

孔子論仁


孔子論「仁」

 

子曰:「唯仁者能好人,能惡人。」

孔子說:「衹有仁者能正確地愛人,正確地恨人。」

子曰:「苟志於仁矣,無惡也。」

孔子說:「一旦樹立了崇高的理想,就不會為非作歹。」

子曰:「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」

孔子說:「志士仁人中,沒有貪生怕死出賣正義的人,卻有捨生忘死維護正義的人。」

子曰:「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,不可以長處樂。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」

孔子說:「品質惡劣的人,忍受不了貧窮,享受不了快樂。仁者安仁,智者利仁。」

子曰:「剛毅、木訥,近仁。」

孔子說:「剛強、堅毅、樸實、話少,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。」

子曰:「里仁為美。擇不處仁,焉得知?」

孔子說:「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,是最好不過的事。選住址不顧環境,哪算聰明?」

子曰:「當仁不讓於師。」

孔子說:「面對仁道,在老師面前也不要謙讓。」

子貢曰:「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,何如?可謂仁乎?」子曰:「何事於仁,必也聖乎!堯舜其猶病諸!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能近取譬,可謂仁之方也已。」

子貢說:「如有人能讓百姓都得到實惠,又能扶貧濟困,怎樣?可算仁人嗎?」孔子說:「豈止是仁人!必定是聖人!堯舜都做不到!所謂仁人,衹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時先幫別人成功,自己想得到時先幫別人得到,就可以了。推己及人,可算實行仁的方法。」

 

 

孔子論仁之實行

 

子曰:「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;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君子去仁,惡乎成名?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」

孔子說:「富和貴,人人嚮往,不以正當的方法得到的,不要享受;貧和賤,人人厭惡,不以正當方法擺脫的,不要逃避。君子扔掉了仁愛之心,怎麽算君子?君子不會在吃一頓飯的短時間內離開仁道,急遽倉促時必然堅守仁道,困頓流離時必然堅守仁道。」

子曰:「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,不可以長處樂。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」

孔子說:「沒仁德的人,不可長久處於貧賤窮困的環境中,不可以長久處於富貴安樂的境遇中,他忍受不了貧窮,享受不了快樂。仁者安仁,智者利仁。」

子曰:「巧言令色,鮮矣仁!」

孔子說:「花言巧語、滿臉堆笑的人,很少有仁愛之心。」

 

 

孔子答弟子問仁

 

顏淵問仁。子曰:「克己復禮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顏淵曰:「請問其目。」子曰: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」顏淵曰:「回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」

顏淵問仁。孔子說:「用堅強的意志、頑強的拼搏精神,主持正義、捍衛道德、維護和平,這就是仁。一旦做到了這一點,普天下的人都會崇敬你、追隨你、向你學習。為崇高理想而奮斗要靠的是自己,難道還能靠別人嗎?」顏淵說:「請問其詳?」孔子說:「違反禮法的事不要看、不要聽、不要說、不要做。」顏淵說:「我雖不才,願照此辦理。」

司馬牛問仁。子曰:「仁者其言也訒。」曰:「其言也訒,斯謂之仁已乎?」子曰:「為之難,言之得無訒乎?」

司馬牛問仁。孔子說:「仁者言談謹慎。」說:「言談謹慎,不輕易出口,就能叫做仁嗎?」孔子說:「做起來很難,言談能不謹慎嗎?」

仲弓問仁。子曰:「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在邦無怨,在家無怨。」仲弓曰:「雍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」

仲弓問仁。孔子說:「出門時要象會見貴賓一樣莊重,建工程時要象舉行盛大祭典一樣嚴肅。自己不願做的,不要強加於人。同事中相處融洽,親屬中和睦友愛。」仲弓說:「我雖不才,願照此辦理。」

樊遲問仁。子曰:「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。雖之夷狄,不可棄也。」

樊遲問仁。孔子說:「在家守規矩、工作上一絲不苟,待人忠心耿耿,即使到了愚昧之地,也不可背棄這個做人的準則。」

子貢問為仁。子曰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居是邦也,事其大夫之賢者,友其士之仁者。」

子貢問怎樣實現仁,孔子說:「像工匠要製作精巧的器物,一定要先磨利工具。生活在那裏,就要追隨那裏的品德高尚的領導賢大夫,結交那裏的仁義之士。」

子張問仁於孔子。孔子曰:「能行五者於天下,為仁矣。」請問之。曰:「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。恭則不侮,寬則得眾,信則人任焉,敏則有功,惠則足以使人。」

子張問仁,孔子說:「能在天下推行五種品德,就是仁了。「哪五種?」說:「莊重、寬厚、誠實、勤敏、慈惠,莊重就不會受侮辱,寬厚就會得到擁護,誠實就會受到重用,勤敏就會獲得成功,慈惠就會有本錢使用人。」

宰我問曰:「仁者,雖告之曰:『井有仁焉。』其從之也?」子曰:「何為其然也?君子可逝也,不可陷也;可欺也,不可罔也。」

宰我問:「作為一個仁慈的人,如果有人告訴他:『有個仁慈的人落井了』,他會跳下去嗎?」孔子說:「怎麽能這樣?君子可以去救人,卻不可陷進去;可以受欺騙,卻不可以盲目行動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