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

與友人論學書    顧炎武

 
題解

本文選自《亭林詩文集》。文中提出為學並非置四海之困窮不言,僅終日講危微精一之說,而應「博學於文」、「行己有恥」。因此學問不在於「空虛之論」,而在於日常行為極平實處;為學不在於利己,而在於增強自己強烈的社會責任感,這實際上也貫穿著「學以致用」的主張。這種看法,是對當時空談心性,學非所用的新玄學的反思,具有開一代學風的重要意義。

作者

顧炎武,原名絳,明朝滅亡後,改名炎武,字寧人,世稱亭林先生,江蘇崑山(今江蘇省崑山市)人。生於明神宗萬曆四十一年(西元一六一三年),卒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(西元一六八二年),年七十。

顧炎武個性耿介,畢生以氣節自許,關心國家社會,十四歲時與摯友歸莊加入復社,一同抨擊權奸,議論時政。清世祖順治二年(西元一六四五年),清兵南下,顧炎武與歸莊曾帶領鄉人抵抗。明亡後,母王氏絕食而死,遺命後人勿事異姓。其後,顧炎武往來於南北各省,結交反清志士,考察山川人文,以作為恢復故國的準備,並印證書本學問。晚年定居華陰(今陝西省華陰縣)。清廷屢次徵召為博學鴻儒,朝臣又薦修明史,皆嚴詞拒絕。

顧炎武是一代大儒,學識淵博,群經諸史、歷代典章、河漕兵農、天文地理、音韻訓詁,無所不通。為學重在博古通今、經世致用,開清代樸學之風;為文強調「須有益於天下」。其著作甚豐,除《日知錄》外,尚有《亭林詩文集》、《音學五書》、《天下郡國利病書》等。

課文與注釋

1往來南北,頗承友朋推2一日之長3,問道於盲4。竊嘆夫百餘年以來之為學者,往往言心5言性6,而茫乎不得其解也。命7與仁,夫子8之所罕言也;性與天道,子貢之所未得聞也。性命9之理,著之〈易傳〉10,未嘗數以語人11。其答問士也,則曰「行己有恥12」;其為學,則曰「好古敏求13」;其與門弟子言,舉堯、舜相傳所謂危微精一14之說一切不道,而但15曰:「允執其中,四海困窮,天祿永終。16」嗚呼!聖人之所以為學者,何其平易而可循也,故曰:「下學而上達17。」顏子之幾乎聖18也,猶曰:「博我以文19。」其告哀公也,明善之功,先之以博學20。自曾子而下,篤實21無若子夏,而其言仁也,則曰:「博學而篤志22,切問23而近思24。」今之君子則不然,聚賓客門人之學者數十百人,「譬諸草木,區以別矣25」,而一皆與之言心言性。舍多學而識26,以求一貫之方27,置四海之困窮不言,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之說。是必其道之高於夫子,而其門弟子之賢於子貢,祧東魯而直接二帝之心傳者也28。我弗敢知也。

《孟子》一書,言心言性,亦諄諄29矣。乃至萬章、公孫丑、陳代、陳臻、周霄、彭更之所問,與孟子之所答者,常在乎出處30、去就31、辭受32、取與33之間。以伊尹34之元聖35,堯、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,而其本乃在乎千駟一介之不視不取36。伯夷37、伊尹之不同於孔子也;而其同者,則以「行一不義,殺一不辜,而得天下不為38」。是故性也,命也,天也,夫子之所罕言,而今之君子之所恆言也。出處、去就、辭受、取與之辨,孔子、孟子之所恆言,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。謂忠與清39之未至於仁,而不知不忠與清而可以言仁者,未知有也;謂不忮不求之不足以盡道40,而不知終身於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,未之有也。我弗敢知也。

愚所謂聖人之道者如之何?曰「博學於文41」,曰「行己有恥」。自一身以至於天下國家,皆學之事也;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、往來、辭受、取與之間,皆有恥之事也。恥之於人大矣!不恥惡衣惡食42,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43,故曰:「萬物皆備於我矣,反身而誠44。」嗚呼!士而不先言恥,則為無本之人;非好古而多聞,則為空虛之學。以無本之人,而講空虛之學,吾見其日從事於聖人45,而去之彌遠46也。雖然,非愚之所敢言也,且以區區47之見,私48諸同志而求起49予。

 

1比 近來。

2推 推重。

3一日之長 指年歲稍大。

4盲 瞎子,比喻指不明事理者。此為作者自謙之詞。

5心 此指人的意識。

6性 此指人的本性。

7命 此指命運。即人對之以為無可奈何的某種必然性。

8夫子 即孔子。

9性命 指人物之性都是天生的,人性是天道或天理在人身上的體現。如〈中庸〉有「天命之謂性」之說。

10著之易傳 顯明於〈易傳〉。著,顯明;顯出。〈易傳〉,也稱〈十翼〉。是儒家學者對古代占筮用書《周易》所作的各種解釋。

11未嘗數以語人 指未嘗多次把性命之理告訴人們。數,屢次;多次。

12行己有恥 謂當有所行為時,恥於自己難以做到而努力不怠。語出《論語‧子路》。

13好古敏求 謂喜愛古代文化,勤奮敏捷地去追求。語出《論語‧述而》。

14危微精一 為《尚書‧大禹謨》: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」的省稱。為堯、舜、禹三聖,治天下要道的十六字心傳。

15但 只;僅。

16允執其中,四海困窮,天祿永終 謂為政當善於遵守中正之道,若天下百姓都陷於困苦貧窮,上天給你的祿位也就永遠地終止了。允,善。執,保持;遵守。中,中正之道。語出《論語‧堯曰》。

17下學而上達 謂不怨恨天,不責備人,下學人事,上達天命。語出《論語‧憲問》。

18幾乎聖 將近成為聖人。幾,將近。

19博我以文 謂老師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。語出《論語‧子罕》。

20明善之功,先之以博學 謂辨明善行之事,則以廣博學習為先。功,通「工」。事。

21篤實 誠篤忠實。

22篤志 堅守自己的志趣。

23切問 懇切地發問。

24近思 對當前的事加以考慮。

25譬諸草木,區以別矣 謂如同草木,是要區別為各種各類的。語出《論語‧子張》。

26識 記。

27一貫之方 以一理貫通萬事的方法。

28祧東魯而直接二帝之心傳者也 謂棄孔子所傳之學,而直接繼承堯舜之道統。祧,本意為祀遠祖、始祖之廟。古代帝王立七廟,對其世次疏遠之祖,則依制遷去神主藏於祧。故遷去神主也稱祧。東魯,指孔子。二帝,指堯、舜。心傳,謂道統之受授。

29諄諄 謹慎的樣子。

30出處 進退之意。出,出仕。處,隱退。

31去就 去留進退之意。

32辭受 推辭與接受。

33取與 收受與給與。

34伊尹 一名摯,耕於莘野,商湯聘之為相,遂有天下。孟子稱之為「聖之任者」。

35元聖 大聖人。

36而其本乃在乎千駟一介之不視不取 其根本乃在於如果不合道義,縱使有四千匹馬他也不望一下;如果不合道義,他一點也不取於別人。

37伯夷 商末孤竹君長子。初孤竹君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。孤竹君死後,叔齊讓位,他不受。後二人都投奔到周。到周後,反對周武王討伐商朝。武王滅商後,他們又逃到首陽山,不食周粟而死。

38行一不義,殺一不辜,而得天下不為 謂如果讓他們做一件不義之事,殺一個無辜之人,因而得到天下,他們不會去做。語出《孟子‧公孫丑》上。

39清 清白。

40不忮不求之不足以盡道 謂不嫉妒、不貪求,不完全符合道。忮,嫉妒;忌恨。典出《論語‧子罕》。

41博學於文 謂廣博地學習文獻。語出《論語‧雍也》。

42惡衣惡食 粗劣的衣食。惡,壞;不好。語出《論語‧里仁》。

43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 還有一個男人或一個婦女沒有沾潤其惠澤。被,及;加。典出《孟子‧萬章》上。

44萬物皆備於我矣,反身而誠 謂一切我都具備了,反躬自問,自己是忠誠踏實的。物,事。語出《孟子‧盡心》上。

45從事於聖人 猶言做的是聖人所做的事情。

46去之彌遠 謂離聖人越來越遙遠。

47區區 自稱的謙詞。

48私 私下。

49起 啟發。

語譯

近來,我南來北往,多蒙朋友們推重為年長之人,他們向我這不明事理者問道。我暗自感嘆,一百多年以來那些做學問的人,往往談心談性,而茫然不得其解。命與仁,這是孔子很少談到的;性與天道,子貢更是沒有從孔子那裡聽說過。性命之理,顯明於〈易傳〉,但未嘗反覆多次地把它告訴人們。孔子在回答怎樣才可稱作士的時候,則說:「當有所行為時,恥於自己難以做到而努力不怠。」談到他如何做學問,則說:「喜愛古代文化,勤奮敏捷地去追求。」他和門人弟子交談時,舉出證據說是堯、舜相傳的所謂「危微精一」的說法,其他一切都不談,而只是說:「為政當善於遵守中正之道,若天下百姓都陷於困苦貧窮,上天給你的祿位也就永遠地終止了。」啊!聖人做學問的道理,何其平常簡單而又可以遵循。所以說:「下學人事,上達天命。」顏淵接近成為聖人了,他還說「老師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」。孔子告訴哀公說,要辨明善行之事,則應以廣博學習為先。從曾參往下,沒有誰像子夏那樣誠篤忠實的。而子夏在談到「仁」時則說:「廣泛地學習,堅守自己的志趣;懇切地發問,多考慮當前的問題。」今天的君子則不是這樣,他們聚集賓客、門人等求學者數千或數百人。這些人「如同草木,是要區別為各種各類的」。而他們全都與這些人談心談性。把多學習而又記得住的古訓捨去,以求得用一理去貫通萬事,對天下老百姓都陷入困苦貧窮之事置之不談,而整天講危微精一之說。這一定是他們的道要高於孔子之道,他們的門人弟子要賢於子貢了;他們放棄孔子所傳之學而直接繼承堯、舜之道統。對此,我是不敢賞識的。

《孟子》一書,談心談性,也是很謹慎的。乃至於萬章、公孫丑、陳代、陳臻、周霄、彭更之所問與孟子之所答的事情,常常在於進與退、去與留、推辭與接受、收受與給與之間。論伊尹之所以成為大聖人,堯、舜之所以在統治其民時取得盛大功德,其根本則在於如果不合道義,他們一點不取於別人。伯夷、伊尹並不等同於孔子,他們與孔子相同的,則是若讓他們做一件不義之事,殺一個無辜之人,因而得到天下,他們也不會去做。所以性、命、天,孔子很少議論,而今天的君子則常常談到。對進退、去留、辭受、取與的辯說,為孔子、孟子所常常言及,而今天的君子則很少談到。以為忠與清沒有達到仁,而不曉得不忠與不清則可以談仁,那是沒有的事;以為不嫉妒、不貪求不完全符合道,而不曉得終身都嫉妒與貪求而可以談道,那也是沒有的事。對此,我也不敢賞識。

我所說的聖人之道是怎樣的呢?就是「廣博地學習文獻」,就是「當有所行為時,恥於自己難以做到而努力不怠」。自一己之身以至於天下百姓、國家大事,都是所要學習的事;自父子、君臣、兄弟、朋友以至於出入、往來、辭受、取與之間,都有恥己不及而努力不怠之事。羞恥對於人關係重大。不恥於粗劣衣食,而恥於還有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沒有沾潤其惠澤。所以說:「一切我都具備了,反躬自問,自己是忠誠踏實的。」啊!作為讀書人而不先談羞恥,則是沒有根本的人;不喜愛古代文化並博聞多見,則是空虛的學問。以沒有根本的人去講空虛的學問,我看他每天做的是聖人所做的事,而離聖人則越來越遙遠了。雖則如此,這也不是我所敢說的;我姑且把區區見解,私下告訴志同道合的人,以求得他們對我的啟發。

讀後測驗

(  )1.「允執其中,四海困窮,天祿永終」此一句有什麼意涵? (A)說明為政必須公正無私 (B)強調必須學以致用 (C)聖人必須具備悲天憫人的心腸 (D)說明天理昭彰,報應不爽的道理。

(  )2.根據文章內容,在國之四維中,顧炎武最為看重哪一項? (A)禮 (B)義 (C)廉 (D)恥。

(  )3.根據文章內容,以下何者是顧炎武認為「今之君子」比不上前人的原因? (A)多學而識,以求一貫之方 (B)行一不義,殺一不辜,而得天下不為 (C)置四海之困窮不言,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之說 (D)萬物皆備於我矣,反身而誠。</
span>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