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

琵琶行鑑賞


白居易將自己的詩歌分為諷諭詩、閒適詩、感傷詩和雜律詩四大類。此詩屬於「事物牽於外,情理動於內,隨感遇而形於歎詠」(與元九書)的感傷詩。

詩前小序交代了創作時間、地點,詩人的處境和創作動機,概述了人物和主要故事情節,並點示了詩的主旨:「感斯人言,是夕始覺有遷謫意。」

全詩六百十六字,可分為四大段。

第一段(首句至「主人忘歸客不發」)渲染琵琶女出場的氣氛。首句點出了送客的時間、地點。接著寫了「楓葉荻花秋瑟瑟」的秋夜之景、「舉酒欲飲無管絃」的掃興之情和「醉不成歡慘將別」的離別之緒,這三方面都緊扣人物內心活動,有力地渲染出淒清冷落的環境氣氛;「別時茫茫江浸月」,則將此氣氛渲染得更為濃烈。至此,詩人已為全詩譜下了悲涼感傷的基調,亦為琵琶女的出場作了鋪墊。正在「無管絃」之際,「忽聞水上琵琶聲」,主客因之「忘歸」、「不發」,情節發展陡起轉折,引啟下段。

第二段(「尋聲闇問彈者誰」至「唯見江心秋月白」)寫琵琶女的演奏。詩人先寫琵琶女的出場,頗富戲劇性。「尋聲闇問」、「移船相近」、「添酒迴燈」、「千呼萬喚」等一連串動作描寫,表現了作者急欲見到彈奏者的心情。與此相對,又用「欲語遲」、「始出來」、「半遮面」來刻劃琵琶女的猶豫遲疑。一急一緩,符合雙方的身分、性格。

接著,詩人集中筆墨描寫了琵琶女的演奏。這部分充分體現了此詩最突出的藝術成就獨到的音樂描寫。先寫演奏動作:「轉軸撥絃」、「攏」、「捻」、「抹」、「挑」。同時尤突出彈者感情:「未成曲調先有情」、「聲聲思」。自「大絃嘈嘈如急雨」至「四絃一聲如裂帛」,詩人完整地表現了一支琵琶曲的彈奏過程,用文學語言錄製了一曲完整的琵琶樂章。詩人很有層次地寫出了其中多種音響的變化,而這音響旋律的變化又緊緊環扣著琵琶女身世的變遷和感情的起伏。「似訴平生不得志」、「說盡心中無限事」兩句點示我們:這支琵琶曲就是琵琶女以音樂語言來傳述自己的身世,突現自己的性格和感情。因此,這段是以音樂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範例。開始,詩人筆下的音樂如活潑灑脫的急雨聲,如纏綿繾綣的私語聲,如清脆悅耳的珠落玉盤聲,如婉轉悠揚的花間鶯語聲,這些準確的摹音、精妙的比喻,共同構成了一種舒緩流暢、歡悅華美的境界,這正是琵琶女「今年歡笑復明年,秋月春風等閒度」的妙齡走紅生活寫照。接著,音響變得幽咽、滯澀、細微、低沉,這一變化敘出了琵琶女盛年已去、門庭冷落、出嫁商人、寂寞淒清的生活經歷。而「聲暫歇」之後出現的「無聲」境界,恰好表現了她「夜深忽夢少年事,夢啼妝淚紅闌干」的「幽愁闇恨」。在令人窒息的沉寂之後,突接而起的是悲愴高亢的音響,如銀瓶破碎、水漿飛迸、鐵騎突馳、刀槍齊鳴,最後以撕帛裂綢般的猛烈強音而戛然告止。這段描寫,揭示了琵琶女滿腹的怨憤哀傷。「東船西舫悄無言」兩句,則以萬籟俱寂,只見江月的誇張描寫來烘托琵琶演奏效果之強烈、聽眾感情之沉重。

第三段(「沉吟放撥插絃中」至「夢啼妝淚紅闌干」)寫琵琶女的身世。「沉吟」、「整衣」、「斂容」寫琵琶女的動作神情。這些細節描寫著墨不多,卻讓人處處感到她的風度、教養、經歷非同一般。接著,詩人用琵琶女自敘的方式、對比的手法,介紹她昔盛今衰、由歡至悲的身世變遷,揭示其性格形成的基礎。她曾是名噪京城、紅極一時的歌伎。「五陵年少爭纏頭」等六句,詳寫當年歌伎生活的縱情奢華。「弟走從軍阿姨死」等四句,寫實人老色衰、出嫁商人的結局。「商人重利輕別離」等六句,略寫嫁後境況,其中「繞船月明江水寒」句,渲染了她孤單寂寞、淒苦抑鬱的境遇。這段寫得如怨如慕、如泣如訴,是琵琶女半生遭遇的一曲淒苦之歌,從而完成了琵琶女形象的塑造。

第四段(「我聞琵琶已歎息」至篇末)寫詩人的感慨。開頭四句是從寫琵琶女身世到抒自己感慨的過渡。「同是天涯淪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識」是全詩的主旨,它是一條感情的紐帶,把兩個素不相識、地位迥異的「天涯淪落人」緊緊連在一起。接著,詩人敘己境遇,貶前情況隻字未提,全寫謫居生活,尤突出「無音樂」之苦。雖無一語涉及政事,但遭貶後的鬱悶悲憤的心情,已曲曲抒出,「莫辭更坐彈一曲,為君翻作琵琶行」,表達了詩人在僻域中偶遇知音的依依之情,同時也交代了創作此詩的緣由。

知遇之情反過來深深感動了琵琶女,她「卻坐促絃」,復彈一曲。對這次彈奏,只用「淒淒不似向前聲」一筆掠過,它與首次演奏的詳寫遙相映襯。特別是詩人用「皆掩泣」對照前面的「悄無言」,表明這次彈奏的感染力勝過前次,因為這次彈奏已越出了「似訴平生不得志」的範圍,而融進了「同是天涯淪落人」的更為強烈更為憤懣的感情,所以「座中」要數「江州司馬」白居易對此曲理解最深、感慨最強、動情最濃,竟至淚溼青衫,產生了比上一曲更強烈的感情共鳴。

關於這首詩敘事的真實性,後人曾產生過懷疑,認為夜遇琵琶女之事不可信。宋洪邁指出:「樂天之意,直欲攄寫天涯淪落之恨爾。」(容齋隨筆)清趙翼也說:「香山借以為題,發抒其才思耳。」(甌北詩話)這些評論可謂灼見。這首詩正是通過描寫這位飄零憔悴、孤單淒楚的長安故倡,表現了遭讒被貶、謫居江州的詩人自己,抒發了自己無罪被貶的憤懣。

在藝術上,這首詩敘事完整,結構縝密、層次清晰,照應緊密,詳略得當,虛實相間,並寓抒情於敘事之中,表現了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。獨到的音樂描寫,更是此詩最大的藝術成就。另外,成功的氣氛渲染、鮮明的人物形象、曉暢的詩歌語言,也是這首詩的重要藝術特點。

——節錄自潘百齊古詩文鑑賞入門,新地文學出版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