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

心無旁騖 vs 心無旁鶩

(選自《漢字說清楚》季旭昇老師著p47)

我的學生問我,他們學校考試出了一題選擇題,標準答案是"心無旁鶩",可是他認為應該是"心無旁騖"。學校裡的國文老師經過討論後分成兩派,一派擁馬主張"騖",一派擁鳥主張"鶩",究竟是那一種說法對 ?

坦白說,現有的工具書中,這兩種寫法都出現過,情勢有點亂。

騖,音 ㄨˋ,字面上的意思是:馬亂跑。鶩,音 ㄨˋ,意思是:野鴨。這兩個字的分別其實還算清楚,依照動詞、名詞來判斷,也都不算困難。但是在"心無旁騖"這個詞上,困難出現了。

大部分的辭典都沒有收"心無旁騖",似乎它還不被認為是一個熟詞。教育部《重編國語辭典》在"入迷"、"入神"兩詞條的解釋中用了"心無旁騖"。但是,在"旁鶩"條下卻說:"旁鶩,無心工作,被外物所吸引,如心無旁騖。"而《成語典》收了"心無旁騖"一條,用的卻又是"騖"字,解釋為:專心一意而無其他念頭。如:"讀書要心無旁騖,才能學有所成。"同樣是教育部編的工具書,"心無旁騖"和"心無旁鶩"同出,顯有矛盾。

大陸編的《漢語大詞典》收有"旁騖"而沒有"旁鶩",詞例是:"希特勒攻波蘭,攻挪威,攻荷、比、法,攻巴爾幹,都是注全力於一處,不敢旁騖。"

以上工具書都具有相當權威的地位,但是紛亂至此,讓人無所適從。那麼,我們應該怎麼決定呢?

古代文獻中並沒有見到"心無旁騖"一詞,"旁騖(鶩)"倒是出現了幾次。〈曾國藩致方宗誠書〉有"望閣下無因鄙言而旁騖駢枝,翻失故步"句,意思是"希望你不要因為我說的話而四處旁求,反而亂了舊有的步伐。"《清會典釋例》有"各守乃業,則業無不成;各安其志,則志無旁騖",意思是"人民各自固守自己的事業,那麼事業沒有做不成功的;各自安於自己的志向,那麼志向就不會四處亂跑。"李鴻章〈格致入門序〉有"西人畢生致力於象緯器數之微,志無旁騖",意思是:"西方人一輩子致力於『象緯器數』等的學科,心志不會隨便亂跑"。從這些前賢的文字來看,"心無旁騖"的意思是:"心志不要(會)隨便亂跑。"即立定志向,專心致志。"無"可以看成動詞,釋成"不要、不會、沒有"等。

《清史稿.吳嘉賓劉傳瑩傳》有"舍孝弟取與之不講,而旁鶩瑣瑣,不亦傎乎",意思是:"捨棄了孝悌、取與之道不講求,而四處追求煩瑣小道,不是太顛倒錯亂了嗎?""旁鶩"的"鶩"應釋為"四處亂跑",顯然是"騖"的假借。

綜上所述,"心無旁騖"寫成馬旁的"騖"比較合理,寫成鳥旁的"鶩"應該是假借。只是,連字典、辭典都亂成一團,一般的老師和學生要怎麼去分辨呢?看來,教育部成立永久性的"國家辭典編委會",實在是很有必要的啊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