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
雙和的路名---難怪我常迷路......
永和有永和路,中和也有永和路,中和有中和路,永和也有中和路;
中和的中和路有接永和的中和路, 永和的永和路沒接中和的永和路;
永和的中和路有接永和的永和路, 中和的永和路沒接中和的中和路。
永和有中正路,中和也有中正路, 永和的中正路用景平路接中和的中正路;
永和有中山路,中和也有中山路, 永和的中山路直接接上了中和的中山路。
永和的中正路接上了永和的中山路, 中和的中正路卻不接中和的中山路。
中正橋下來不是中正路,但永和有中正路;
秀朗橋下來也不是秀朗路,但永和也有秀朗路。
永福橋下來不是永福路,永和沒有永福路;
福和橋下來也不是福和路,但福和路接的卻是永福橋。
花中之柳下惠
213
玉蘭,花中之伯夷也(高而且潔)。葵,花中之伊尹也(傾心向日)。蓮,花中之柳下惠也(污泥不染)。鶴,鳥中之伯夷也(仙品)。雞,鳥中之伊尹也(司晨)。鶯,鳥中之柳下惠也(求友)。
(賞析)
伯夷因與乃弟相互避讓君位而投周,因周滅商而逃入首陽山,寧肯餓死,不食周粟,清高貞潔,為古人稱道。如子子將他與泰伯並稱為古之仁聖賢人,孟子將他與伊尹、孔子並稱為古聖人,司馬遷則說他是積仁潔行的清士。伊尹為商湯之相,助湯滅商,又歷佐卜丙、中壬,扶立太甲,雖經放逐,不改忠貞,因此為千古傳頌。柳下惠剛直不曲,在魯國為士師,三次被黜,人問他何以不離開魯國,他說:直道而事人,焉往而不三黜?枉道而事人,何必去父母之國?既表達了他不改初衷,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品格,也表現了他不遇知音、難為世容的憂憤。
既對此三人的品德行事有了了解,便不難看出張潮這則文字中所用比喻的道理。所謂玉蘭為花中伯夷,是指其高尚貞潔;葵花為花中伊尹,是指其傾心向太陽,蓮花是花中柳下惠,是指其不為環境污染,保有貞素。而所謂鶴是鳥中伯夷,指鶴的高傲不俗,神仙體態;雞為禽中伊尹,指其報曉盡職,兢兢業業;鶯為鳥中柳下惠,指鶯鳴求友,如柳之渴望知音。兩相對照,比喻義也就極易理解了。
vs
愛蓮說(周敦頤)
玉蘭,花中之伯夷也(高而且潔)。葵,花中之伊尹也(傾心向日)。蓮,花中之柳下惠也(污泥不染)。鶴,鳥中之伯夷也(仙品)。雞,鳥中之伊尹也(司晨)。鶯,鳥中之柳下惠也(求友)。
(賞析)
伯夷因與乃弟相互避讓君位而投周,因周滅商而逃入首陽山,寧肯餓死,不食周粟,清高貞潔,為古人稱道。如子子將他與泰伯並稱為古之仁聖賢人,孟子將他與伊尹、孔子並稱為古聖人,司馬遷則說他是積仁潔行的清士。伊尹為商湯之相,助湯滅商,又歷佐卜丙、中壬,扶立太甲,雖經放逐,不改忠貞,因此為千古傳頌。柳下惠剛直不曲,在魯國為士師,三次被黜,人問他何以不離開魯國,他說:直道而事人,焉往而不三黜?枉道而事人,何必去父母之國?既表達了他不改初衷,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品格,也表現了他不遇知音、難為世容的憂憤。
既對此三人的品德行事有了了解,便不難看出張潮這則文字中所用比喻的道理。所謂玉蘭為花中伯夷,是指其高尚貞潔;葵花為花中伊尹,是指其傾心向太陽,蓮花是花中柳下惠,是指其不為環境污染,保有貞素。而所謂鶴是鳥中伯夷,指鶴的高傲不俗,神仙體態;雞為禽中伊尹,指其報曉盡職,兢兢業業;鶯為鳥中柳下惠,指鶯鳴求友,如柳之渴望知音。兩相對照,比喻義也就極易理解了。
vs
愛蓮說(周敦頤)
水陸草木之花,可愛者甚蕃。晉陶淵明獨愛菊;自李唐來,世人甚愛牡丹;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遠益清,亭亭淨植,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。
予謂:菊,花之隱逸者也;牡丹,花之富貴者也;蓮,花之君子者也。噫!菊之愛,陶後鮮有聞;蓮之愛,同予者何人;牡丹之愛,宜乎眾矣!
小說補充
99
水滸傳是一部怒書,西遊記是一部悟書,金瓶梅是一部哀書。
(賞析)
這則文字三大小說名著主題的概括,是明清時代有關這三部書的主題的代表性意見。
稱水滸傳是宣憤之書,以李贄[忠義水滸傳敘]為最早。敘中說:水滸傳者,發憤之所作也。施、羅二公身在元,心在宋;雖生元日,實憤宋事。是故憤二帝之北狩,則稱大破遼以洩其憤;憤南渡之苟安,則稱滅方臘以洩其憤。
稱西遊記是參禪悟道之書,以謝肇淛[五雜俎]所說的:以猿為心之神,以豬為意之馳,其始之放縱,上天下地,莫能禁制,而歸於金箍一咒,能使心猿馴伏,至死靡他,蓋亦求放心之喻為較早。其後,汪象旭[西遊證道書]、陳士斌[西遊真詮]、張書紳[新說西遊記]、劉一明[西遊原旨]、張含章[西遊正旨],則以批點形式,專門抉其微言大義,闡發其作為悟書具體內涵。
說金瓶梅是哀時傷世抒發哀愁的書,欣欣子[金瓶梅詞話序]中已見端倪,如其說:寄意於時俗,蓋有謂也,便有此意。至張竹坡評[金瓶梅],則將說發揮到極致。如[竹坡閒話]中說:金瓶梅何為而有此書也哉?曰:此仁人志士孝子悌弟,不得於時,上不能問諸天,下不能告諸人,悲憤嗚咽,而作穢言以洩憤也。又其[苦孝說]云:故作金瓶梅者,一曰含酸,再說抱玩,結曰幻化,且必曰幼化孝哥兒,作者之心,其有餘痛乎!
雖然如此,卻不能不承認張潮概括的精簡扼要,集中精煉,故其後論及三者主題,有人引用張說,而張說也為小說資料收錄,這便是對他的認同。
vs
少不讀水滸,老不看三國,男不看紅樓,女不看西廂(金聖嘆)
少不看水滸,是因為《水滸》一書是揭竿起義,教人造反的書。人年少時,年輕氣盛,血氣方剛,看了水滸,容易學李逵掄開板斧一排排殺過去的氣勢,該不該出手全都出手。為避免造反打架,所以不看水滸。
水滸傳是一部怒書,西遊記是一部悟書,金瓶梅是一部哀書。
(賞析)
這則文字三大小說名著主題的概括,是明清時代有關這三部書的主題的代表性意見。
稱水滸傳是宣憤之書,以李贄[忠義水滸傳敘]為最早。敘中說:水滸傳者,發憤之所作也。施、羅二公身在元,心在宋;雖生元日,實憤宋事。是故憤二帝之北狩,則稱大破遼以洩其憤;憤南渡之苟安,則稱滅方臘以洩其憤。
稱西遊記是參禪悟道之書,以謝肇淛[五雜俎]所說的:以猿為心之神,以豬為意之馳,其始之放縱,上天下地,莫能禁制,而歸於金箍一咒,能使心猿馴伏,至死靡他,蓋亦求放心之喻為較早。其後,汪象旭[西遊證道書]、陳士斌[西遊真詮]、張書紳[新說西遊記]、劉一明[西遊原旨]、張含章[西遊正旨],則以批點形式,專門抉其微言大義,闡發其作為悟書具體內涵。
說金瓶梅是哀時傷世抒發哀愁的書,欣欣子[金瓶梅詞話序]中已見端倪,如其說:寄意於時俗,蓋有謂也,便有此意。至張竹坡評[金瓶梅],則將說發揮到極致。如[竹坡閒話]中說:金瓶梅何為而有此書也哉?曰:此仁人志士孝子悌弟,不得於時,上不能問諸天,下不能告諸人,悲憤嗚咽,而作穢言以洩憤也。又其[苦孝說]云:故作金瓶梅者,一曰含酸,再說抱玩,結曰幻化,且必曰幼化孝哥兒,作者之心,其有餘痛乎!
雖然如此,卻不能不承認張潮概括的精簡扼要,集中精煉,故其後論及三者主題,有人引用張說,而張說也為小說資料收錄,這便是對他的認同。
vs
少不讀水滸,老不看三國,男不看紅樓,女不看西廂(金聖嘆)
少不看水滸,是因為《水滸》一書是揭竿起義,教人造反的書。人年少時,年輕氣盛,血氣方剛,看了水滸,容易學李逵掄開板斧一排排殺過去的氣勢,該不該出手全都出手。為避免造反打架,所以不看水滸。
老不看三國,是因為《三國演義》裡面多計謀,人入老境,應平和心態,以養己身,不能使詐或想得太多,對身體有損,故而老不看三國。
男不看紅樓,是因為《紅樓夢》裡美女太多,男人看了會動心,甚至花心,有女友的會變心。其實是風花雪月,詩情畫意,令男人心向神往,也有個別男子易作女兒態,所以男不看紅樓。
女不看西廂,是因為《西廂記》裡講的是才子佳人,為情私奔的故事。女人都是感性又愛幻想的,所以女人看了西廂,易陷入幻想,脫離現實,恨不得自己也是崔鶯鶯,邂逅一個才情俱佳的張生,可小說與現實是不同的,所以,女不看西廂。
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
落花////
人生南北多歧路,將相神仙,也要凡人做。
百代興亡朝復暮,江風吹倒前朝樹,功名富貴無憑據,費盡心情,總把流光誤。
濁酒三杯沈醉去,水流花謝知何處。(儒林外史第一回開卷語)
(今天操場滿地落花,落英繽紛,心上不禁浮出"落花猶似墜樓人"。可是另三人則立即異口同聲回我"殘花敗柳"。我也只能臉上三條線)
百代興亡朝復暮,江風吹倒前朝樹,功名富貴無憑據,費盡心情,總把流光誤。
濁酒三杯沈醉去,水流花謝知何處。(儒林外史第一回開卷語)
洛陽城東桃李花,飛來飛去落誰家。
幽閨女兒惜顏色,
坐見落花長歎息。
今年花落顏色改,明年花開複誰在。(宋之問)
已見松柏摧為薪,更聞桑田變成海。
古人無複洛城東,
今人還對落花風。
年年歲歲花相似,歲歲年年人不同。(宋之問)
寄言全盛紅顏子,須憐半死白頭翁。
此翁白頭真可憐,伊昔紅顏美少年。
公子王孫芳樹下,清歌妙舞落花前。(宋之問)
澹澹長江水,悠悠遠客情。
落花相與恨,到地一無聲。(韋承慶)
我家吳會青山遠,他鄉關塞白雲深。
為許羈愁長下淚,那堪春色更傷心。
驚鳥屢飛恒失侶,落花一去不歸林。(陳子良)
春來春去,人在落花流水處。
花滿前蹊,藏盡神仙人不知。(伊用昌)
(今天操場滿地落花,落英繽紛,心上不禁浮出"落花猶似墜樓人"。可是另三人則立即異口同聲回我"殘花敗柳"。我也只能臉上三條線)
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
燕許大手筆
還至端州驛前與高六別處/張說(燕國公)
舊館分江日,淒然望落暉。相逢傳旅食,臨別換征衣。
昔記山川是,今傷人代非。往來皆此路,生死不同歸。
夜宴安樂公主新宅/蘇頲(許國公)
車如流水馬如龍,仙史高台十二重。
天上初移衡漢匹,可憐歌舞夜相從。
舊館分江日,淒然望落暉。相逢傳旅食,臨別換征衣。
昔記山川是,今傷人代非。往來皆此路,生死不同歸。
夜宴安樂公主新宅/蘇頲(許國公)
車如流水馬如龍,仙史高台十二重。
天上初移衡漢匹,可憐歌舞夜相從。
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
俞樾 / 春在堂
俞樾以“春在”命名自己的堂號,有一段離奇的故事。
當年三月舉行複試,禮部以“淡煙疏雨落花天”命題,俞樾則以開篇“花落春仍在,天時尚豔陽”詩對,巧妙的擺脫“落花悲傷”的常規思維定勢,博得閱卷大臣曾國藩的激賞,取俞樾為保和殿複試第一名。俞為了感激曾的知遇之恩,遂命“春在”為自己的堂號。
著有《春在堂全集》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