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

故宮三寶 翠玉白菜 肉型石 毛公鼎(資料整理備考)

 台灣最早的博物館是台灣博物館,自日治初期始。起空間不大,收藏大部分來自日本,到1915年,興建新館,巴洛克風格設叶,尤其正門的古希臘多立克柱,令人耳目一新,全然不同於周邊建築,顯示現代進步感。館藏增加許多人文資料,包含在台灣收集到的生物與原住民資料等,顯示台灣總督府統治的穩固。


今日台灣最具規的博物館,是士林的故宮博物院。典藏六十多萬件的藝術品與文物,大部分是自北平故宮搬來的清代皇室舊藏,當中包含最有名氣的是翠玉白菜、肉型石、毛公鼎、散氏盤等青銅展品。


翠玉白菜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VuFIuqm2SjI&list=PLfr5zCilDSqC2dyMgeEhsIRBEsLeUoRok

翠玉白菜一般是指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所珍藏的玉器雕刻,長18.7公分,寬9.1公分,厚5.07公分2.136公斤,利用翡翠天然的色澤雕出白菜的形狀。近年來因為知名度很高,與國寶毛公鼎和人氣高的重要文物肉形石合稱民間版的「故宮三寶

雖然翠玉白菜不只一顆,但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常態展示的翠玉白菜最為知名。關於這顆翠玉白菜的文獻很少,只知道這件玉器原本置於紫禁城永和宮,放在琺瑯花盆的靈芝造型基座上,推測是瑾妃嫁妝

此件玉器的雕刻一體成形,以翠玉自然的色澤刻飾出青綠色菜葉與白色葉柄,象徵女子「身家清白」;而菜葉上還雕有兩隻昆蟲,一隻是蝗蟲,一隻是蟈蟈。這隻蝗蟲,雖然難以確定是飛蝗,但可以故且依《詩經》原義,當作寓意多子多孫。不過蟈蟈雖然是屬於螽斯類,卻不是《詩經‧螽斯》篇的「螽斯」,而是清宮自康熙時起,設宴時用以侑酒的鳴蟲,不能和蝗蟲一併解釋為象徵多產。


肉型石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UCdrKVz79g&list=PLfr5zCilDSqC2dyMgeEhsIRBEsLeUoRok&index=2

肉形石,是於清朝時期的一個宮廷珍玩,長5.73公分,寬6.6公分,厚5.3公分,1英鎊又66公克,現存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

肉形石是來自一塊自然生成的瑪瑙,瑪瑙生成過程中受到雜質的影響,呈現一層一層不同顏色的層次,加上工匠將頂部的石材表面加工鑽孔和染色,做成了這件層次分明、毛孔和肌理都逼真展現的作品,外觀看過去就像一塊肥嫩的東坡肉,因而稱「肉形石」。


毛公鼎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yzHWovMI6M

毛公鼎西周宣王年間(828782)所鑄造的青銅,腹內刻有500金文冊命書,字數為舉世銘文青銅器中最多。是西周散文代表作,其書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級,故有「抵得一篇《尚書》」、晚「四大國寶、「青銅三寶」、「海內三寶」、「故宮三寶」之譽。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,被列為中華民國國寶

《毛公鼎》通高53.8公分,腹深27.2公分,口徑47.9公分,重34.7公斤,大口圓腹,口沿有一道重環紋飾,上有兩隻大耳,腹下三隻獸蹄形足。

《毛公鼎》腹內鑄有32行、共500銘文,是西周晚期一篇完整的冊命書。文中提到周宣王在位初期,想要振興朝政,遂命叔父毛公瘖(有一說是毛公歆)處理國家大小事務,又命毛公一族擔任禁衛軍,保衛王家,並賜酒食、輿服、兵器。毛公感念周王,於是鑄鼎紀事,由子孫永寶永享。

《毛公鼎》腹內500字金文是全世界鑄銘青銅器中最多者,冊命文訓誥辭華美且古奧艱深,是西周散文代表作,郭沫若認為《毛公鼎》:「銘全體氣勢頗宏大,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風烈,此於宣王之時爲宜」,並譽「抵得一篇《尚書》」。其書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級,李瑞清在《毛公鼎》銘拓跋文說道:「《毛公鼎》為周廟堂文字,其文則《尚書》也,學書不學《毛公鼎》,猶儒生不讀《尚書》也。」故列名晚清「四大國寶」、「海內三寶」之一。


散氏盤

散氏盤也稱散盤,是西周厲王年間以塊笵法鑄造的青銅器皿,腹內鑄有357金文,是中國最早的土地契約書體也開草之先,佔學體系重要位置,為晚「四大國寶之一,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

散氏盤腹內鑄有19行,357字銘文,記載夨(音「側」)國侵略散國的田邑,後來議和,夨國割田地賠償散國。和議時,夨國派15名官員進行土地的交割事務,散國由10名官員來接收,在周天子派來的史正仲農監交之下,兩諸侯國訂立協約,成立交田的正式契約,田界契約內容便鑄刻銘文於盤內,成為宗邦重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